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商志晓等: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

2022-5-23 15:24| 发布者: zhangqiuping| 查看: 42344| 评论: 0|来自: 山东社科网

摘要: 《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》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代表性成果,入选2019年度 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”,全书70万字,由导论、4编、16章、若干节目为主干予以构架。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 ...

特等奖并一等奖:

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

作者:商志晓等(山东师范大学)

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21年3月



 《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》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代表性成果,入选2019年度 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”,全书70万字,由导论、4编、16章、若干节目为主干予以构架。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,在总结历史进程、梳理成败得失、探析发展路径的基础上,对一系列带有整体性、全局性的基础问题及其学理内涵,进行了认真思考、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,形成一个内容全面、逻辑严谨、结构合理、衔接顺畅的阐述体系。

 一、主要内容论点

 1.明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线索与思想内涵。历经渊源与发轫(三代文化)、开创与奠基(先秦诸子)、综合与成型(两汉经学)、融合与新变(魏晋玄学)、冲突与共融(隋唐佛学)、合流与内化(宋明理学)、集成与沉淀(清代朴学)、变革与转型(近代新学)等主要演化时期,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念、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、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、崇德尚群的伦理规范、协和万邦的天下意识等思想内涵。

 2.阐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。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、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、能够矫正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偏颇;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时代机遇、重要遵循、现实资源。

 3.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化,自身必须走向现代化。时代呼唤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、实现现代化。

 4.明辨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角色和现实作用。中华传统文化筑牢并守护民族文化根基,具有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思维智慧,同时也有阻滞现代化发展的一些糟粕缺陷,必须去除糟粕、弘扬精华。

 5.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多维度呈现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既体现在个体层面,也体现在集体层面;既包含着人文和政治价值,也包含着经济和社会价值。

 6.明确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原则要求。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,以解决现实问题、推进社会发展为目标。

 7.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化的现实状况。成就与不足并存,挑战与机遇同在,中华传统文化要以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。

 8.谋划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。明晰科学内涵,明确目标定位,把握转化发展的原则方法,规划好转化发展的可行路径,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焕然一新。

 9.梳理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内容。如“为政以德”“正己正人”“选贤任能”等,如“崇正”“立信”“尚仁”“重礼”“和合”等,如“和谐共生”“海纳百川”“兼收并蓄”“和而不同”等。

 10.探析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融会路径。以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,以充沛价值理念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,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养成与素质提升,以完备人际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,以深厚民族精神凝聚华夏子孙共襄复兴伟业,以包容和谐思维推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。

 11.阐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协力共进中发展提升。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、多元与主流、自主与互鉴等重大关系。

 12.论证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的本质与规律。“道路独立与文化自主”是前提条件,“正向支撑与良性互动”是本质要求,“自我扬弃与渗透融合”是路径选择,“文化创新与制度生成”是目标追求。

 二、重要创新之处

 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思想内涵进行理性辨析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参考系,科学辨析其精华内容及其现代价值。

 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内在价值给予系统梳理。在治国理政、经济管理、社会伦理、道德修养、国际关系等方面,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层面精神要义,如治国之道、必先富民,礼法合治、德主刑辅,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,以人为本、民胞物与,乐礼善学、尚中贵和,自强不息、刚健有为等。

 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“两创”要求传承创新予以深入论证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,须对接当前社会实践,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推进,创新话语体系,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实现传播方式现代化。

 四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及其文化需要进行跟踪分析。历经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的“器物现代化”、晚清新政改革的“政治自救”和辛亥革命的“制度现代化”,中国现代化艰难前行。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现代化才真正走上阳关大道。

 五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互为作用关系予以辩证把握。既互为助力又间有阻滞、既协调促进又存在一定矛盾的客观情势,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。

 六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的规律性问题进行系统阐述。现代化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需要传统文化支撑,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实践的重塑才能走进当代,其当下性由现代化力量来赋予。



 商志晓,山东师范大学教授,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;山东省人大常委、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兼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。国家“万人计划”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、全国文化名家、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。主要学科专业领域是哲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党的建设。发表文章300多篇,出版著作30余部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、重点等项目5项。

 

撰稿:潘宏庆


路过

握手

鲜花
Archiver小黑屋纠错 设为首页
© 2001-2017 山东社会科学数据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 鲁ICP备10000421号-3     鲁公网安备37010002000110
返回顶部